1. 开封五斗粮酒业有限公司
一、户口食盐法 明代为了推进官卖盐及开中法,按照食盐区域,施行食盐配给制即“户口食盐法”,用强制性摊派食盐的方法,获取了食盐销售的利益。户口食盐法是一种官运官销的官卖制,即按人户配给食盐的官卖制度。 明初的户口食盐法,虽然有的地方在洪武后期仍然实行,但是有的地方已在洪武初期因开中法的施行而逐渐废止。到永乐初年,户口食盐法再度兴盛。时都御史陈瑛为了维持钞法的畅通,建议全国通行户口食盐法。从此,户口食盐法通行全国,成为维持纸币信用的补救办法。户口食盐法原则上完全以纳钞为主。 正统四年,全国各地已普遍发生“民纳盐钞如旧,但盐课司十年五年无盐支给”的现象。成化以后情形则更加严重,《明实录》屡见“户口食盐累岁未支给”的记载,地方志中也累见“不给食盐而纳钞如旧”的记录。总之,明代中期以后,全国各地户口食盐已经普遍停止支给了。 户口食盐法原为一种食盐配销制度,自从不复给盐而征钞如故之后,就变成一种地方赋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明代的赋役征收逐渐由征收实物改为征收白银。户口食盐法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也相继改征白银。成化二十一年,左副都御史马文升建议“于天下户口食盐俱收折银,通计天下一年亦可得银百万余两”。到了嘉靖年间部分地区实行一条鞭法时,更将户口盐钞并计算之于地,由岁粮内带征。从此,户口食盐法完全废止,而官卖制在盐的运销制度中已彻底瓦解。 户口食盐法虽然不再支盐,但对沿海地区的食盐运销制度发生相当的影响。以两淮地区为例,计口给盐之法不行之后,淮安、扬州二府所属州县,因靠近盐场,私盐充斥,于是仍模仿户口食盐法之意,于民户中之“佥报殷实铺户”,先使他们完备银价,前赴运司买引,亲自下场关支,装运出场,前往本州县折卖。 这种官卖制的残余,在明代后期已经行不通,商品经发达的时代中,人民希望的是较自由的贸易,所以官专卖就不适合时代而被淘汰消灭了。 二、开中法 有明一代盐法,“莫善于开中”,开中制度是明代盐政立法成功的一大标志。明代的盐政立法基本上是承袭宋元旧制,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在明弘治以前,盐法和边计紧紧相连,盐政立法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国家对盐业的控制,通过输粮输米或纳粮米及其他军用物资领取盐引到盐场支盐经销的方式,来解决边疆驻军的吃、穿、用,从而巩固边防.这种盐政边政相结合的政策就是明代创立的“开中制度”。 其实质是明初的食盐运销制度还有通商制,即由商人运送粮草到边区或其他指定地区,与政府交换支给食盐的凭证,前往指定的盐场取盐,运往指定地区售卖。 开中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由山西行省针对军屯和税粮不足供给边地驻军需要时提出的:“大同粮储,自陵县(今山东陵县)远至太和岭(在今山西马邑),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省费而边储充。”同年九月,又召募商人往洛阳、开封、怀庆(沁阳)、西安、凤翔和临汾等地输粮而与之盐。如输粮至洛阳一石五斗、开封及陈桥仓二石五斗、西安一石三斗者,并给淮浙盐一引;输米西安、凤翔二府二石,河南、平阳、怀庆三府二石五斗,蒲、解、陕三州三石者,并给解盐一引。洪武四年二月,又定淮浙山东中盐例:“商人输米临濠、开封、陈桥、襄阳、安陆、荆州、归州、大同、太原、孟津、北平、河南府、陈州、北通州诸仓,计道里远近,自五石至一石有差。先后增减,则例不一”。洪武四年五月双从中书省言,募商于延安、庆阳、平凉、宁夏临洮。巩昌纳米七斗、兰县四斗、灵州六斗并于灵州给盐一引。巩昌、临洮、兰县纳米一石五斗、漳县一石八斗、西和二石并于漳倒、西和给盐一引。 明初为解决边境军需问题,明太祖曾命令所有卫所,督兵屯种,建立军屯自给制度。但是沿边土地荒凉,其生产力远较内地为低,加以战事较多,所以沿边军队单靠屯田不足以自给。军屯不能自给,士卒的粮饷又不可缺少,只有想其他办法补救。于是推广宋元以来发展的入粟中盐法,将绝大部分向灶户收来的盐课,与商人交换军需用品,是为“开中法”。 开中有经常性和临时性之分。经常性的开中主要是弥补边疆地区军屯之不足,而临时性的开中则依据战事的有无来进行。从上述情形可以看出,东至辽蓟、西至甘肃的所谓“九边”之地,以及福建、广东、海南、云南、贵州等地,均为明代辽阔疆域的边防。这些地方路途遥远,道路奇岖,运送军用物资,不仅需要征用大量的运夫,而且要花费不少的路费盘缠,对于政府而言,实在不想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于是,明代统治者就将这个包袱转嫁给盐商,通过开中制度这种形式,将盐政与边政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代的开中制度确实有其值得注意的特点。从开中的地点主要在边防及内地军事重镇以及纳粮纳米粟等军事物资换取盐引的情形看,开中制度显而易见是为边政服务的,而事实也证明,这种旨在结合盐政与边政的作法在成化、弘治以前是相当成功的。 明政府对盐的流通加以严格的控制,其目的不是为了交换,也不是为了再生产,而是为了保证财政收入。政府向灶户征收来的盐课,一部分通过户口食盐法,作为回收宝钞的工具,绝大部分则是运用开中法,招商输粟于边境,以济军需。然后由政府给与仓钞与勘合的证卷,商人凭这仓钞与勘合,前往运司受领盐引,下场支盐,在指定的地方销售。这部分盐是具有商品性质的,但是商人领到的盐,只能在规定的地区内销售,不得越境贩卖。 然而,开中制的成功也伴随着破坏。到成化、弘治时,开中制度在权贵势要及各色人等奏讨占窝、垄断开中、多支夹带、贩卖私盐的破坏下,基本上实行不下去了。以食盐专卖为财政搜刮的手段,在叶淇变法前是通过盐粮交换比例加重纳米数量来实现,而在叶淇变法后是通过提高引价来实现的。“粟贵征粟,粟贱征银”,明政府不再着眼于巩固边防开发边疆,而是致力于充实国库,增加帑银。这种政策,是明代盐法变迁的一大轨迹。
2. 五斗粮白酒官网
三斗绿豆官,五斗芝麻官的意思是做官的工资,古时候也叫官饷。
古时候物价比较稳定,给朝廷做事的官员挣钱大都不说多少银子,是说多少斗的粮食,正如文中提到的“三斗绿豆官,五斗芝麻官”是做官的工资多少还有代表做官的大小级别,这样一说就知道了官品的级别了。
3. 五斗粮酒业在什么地方
主要有贵州茅台酒厂技术开发公司、云峰酒业、贵州茅台集团习酒厂和山东四君子酒厂品牌的酒。
贵州茅台镇东方酒业集团是集基酒酿造、成品包装、品牌管理为一体的实业企业,首批获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全国白酒生产许可证》。集团公司由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东方酒业有限公司、贵州习水县龟仙洞酒厂、四川泸州五斗粮酒业有限公司和四川泸州九斗粮酒业有限公司组成。
4. 五斗粮酒价格表查询
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一般而言,酱香型白酒出酒率为5:1,即5kg粮食产约1 kg(53%vol)白酒;浓香型白酒约3.5斤纯粮食另加酒曲出一斤52度白酒;清香型基本在2.5到3斤高粱出一斤50度白酒。
平均来说,3斤粮食出一斤酒。因此,一斗酒大约要36~40.5斤粮食。
5. 开封市五斗粮酒业有限公司
宋徽宗赵佶是宋钦宗赵桓的父亲,两人是父子关系。
宋徽宗赵佶因为哥哥宋哲宗早逝并且没有留下子嗣,被推上了皇位。他登基的时候才十八岁。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他是一个昏庸无能,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的皇帝。公元1100年登基称帝。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宋钦宗,也就是赵桓,宋朝的第九位皇帝。生于1100年,即元符三年。他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于公元1125年即位,将年号改为靖康,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4个月。赵桓可以说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懦弱无能,就是因为他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撤免了李纲,向金国求和。而金国则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围攻燕京,历史上称靖康之变。宋钦宗赵桓无力对抗金兵,最终被当作俘虏,贬为庶人。至此,北宋灭亡。公元1135年,宋徽宗逝世。
6. 开封五斗粮酒业有限公司电话
那些耶律、完颜等少数民族国姓,后来都改成什么姓了?
我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姓氏的人口越多,意味着这个姓氏在历史上的地位越显赫。比如我国现代人口最多的李、王、张、留、陈、杨、赵,这些姓氏,随随便便就能再是历史上找出一大批的帝王将相。虽然可能大多数名人与当今的芸芸众生都是八竿子八百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可依然有人遇上同姓的陌生人会说一句"五百年前一家人"。
非常有趣的是,中国近代的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其实是叔侄俩。这两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直接认了2000多年前的蜀汉皇帝刘备当祖宗。姓氏文化专家一研究,居然真的给他们续上了刘备后人蒲编堂(编草鞋的名门)的家谱。另一个蒲编堂后人,是民国最狂野的知识分子,掌掴委员长的刘文典校长。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可是当我们看少数民族历史时,却发现他们使用的那些国姓,却大都已经难觅踪迹,这些人的后人,后来都到哪里去了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姓都有些什么?
1,匈奴族:
匈奴一开始没有姓氏,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大都改为刘姓。南匈奴建立的的政权主要是汉赵(也叫前赵)和大夏。前赵的国姓是刘,大夏的国姓则是赫连。
现在,还有姓赫连的人,他极有可能是匈奴王室后人。
2,摩羯族。
摩羯族其实是匈奴人和鲜卑人的杂交品种,属于边缘化小部族。但是石勒天纵奇才,居然第一次统一了黄河流域。石勒后人被汉人冉闵篡位,摩羯族基本被杀光。
姓石的小伙伴,不要说自己是摩羯座,因为摩羯族已经被杀光了。
3,鲜卑人。
鲜卑人,原先住在鲜卑利亚,现在改为西伯利亚,其实是同一词语的不同翻译。鲜卑人建立的政权还比较多,主要是多个燕国和和多个魏国。燕国的国姓是慕容,所以这一部叫做慕容鲜卑,燕国也有段姓,叫做段氏鲜卑。建立魏国的另一部叫做拓跋鲜卑,后来改姓为元。
现在慕容姓、段姓和元姓,都是存在的,他们有可能是鲜卑王族后人。
4,氐族羌族。
氐族和羌族规模比较小,但是包含的国姓还不少。氐族先后建立过前秦和成汉,国姓分别是符和李。羌族建立了后秦,国姓是姚。
这三种姓,现在还有,而且还不少。
(蒲松龄是不是符pu坚后人?)
5,沙陀族。
沙陀族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三个朝代,后唐、后晋和后汉,国姓分别是李、石、刘。
这些都是汉族大姓,不少人以为这三个朝代是汉人朝廷,其实是误解。
6,契丹。
契丹族建立了辽朝,可是他自己又总是改国号为契丹国。在俄罗斯语里面,中国就是契丹。契丹国姓是耶律。
耶律家族最后一个名人,是辅佐成吉思汗的汉文化大臣。这说明,耶律基本从那时起就融入汉人了。耶律姓到现在几乎没有了,很多改成汉姓了。
7,党项和吐蕃、南诏等。
党项族、吐蕃和南诏,都是羌族的分支,党项族一开始姓魏铭,后来改为了李唐赐给的李姓,这一点与沙陀族李克用一样。吐蕃族没有姓氏,后来逐渐以家族徽号、封地为姓氏。南诏也没有姓,南诏国王以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比如皮逻阁的儿子叫阁罗凤。
8,蒙古。
蒙古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是元朝,国姓为孛儿只斤。孛儿只斤,后来就成了"包"或者"宝"两个姓氏。
目前蒙古各部的音译复姓,大都改为了乌、席、白、杭等。看起来好像和汉族人没什么区别。
9,女真。
女真族建立过两个中原王朝,分别是金和后金(清),国姓分别是完颜和爱新觉罗。完颜这个姓,一支存在着,清朝丧权辱国割让伊犁的完颜崇厚,就是完颜家族在近代的优秀代表。爱新觉罗在清朝灭亡后,大都改为金姓。因为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
爱新觉罗在现代最有名的两人,一个是溥仪七妹金志坚,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临死前说献身革命,奉献教育,是为清朝皇室赎罪。另一个旁支后人启功,是个书法家,他认为自己姓启。
随着网络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人给自己改一个少数民族复姓,慕容、完颜、耶律就成了重灾区。其实这些人不知道,改变自己的姓氏,其实没什么意义。
更有甚者,一些人自称皇室后人,招摇撞骗,又是打款解禁皇室资产,又是兜售壮阳滋阴神药。那就是违法行为了。
7. 五斗粮酒店
在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杜康墓对岸,一小溪之隔,便是刘伶之墓,石砌而就。古代流传下来的《杜康造酒醉刘伶》一书中写道:“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当然,这是夸张的民间传说。
但杜康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据记载,刘伶平日少言寡语,惟以饮酒为乐事。常纵酒狂饮,数日不止,刘伶常带着酒,并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嘱令说,“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刘伶的妻子见他嗜酒如狂,苦苦劝说,刘伶对妻子说:“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总下不了决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办酒肉敬鬼神吧!”妻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准备了酒肴,要刘伶对鬼神起誓,哪知刘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取过酒肉大吃狂喝,顷刻间,喝得烂醉如泥。某日,妻子酿制了一大缸酒,刘伶见了又要酒喝,妻子说:“待酒熟之后,让你喝个大醉。”酒熟了,妻子唤刘伶喝酒,刘伶兴冲冲地揭开了酒盖,酒香扑鼻,刘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将他推进了酒缸,随即压上了盖子,气恼地对缸中的刘伶说:“这回叫你喝个够!”三天以后,刘伶妻听缸中寂然无声,急忙打开缸盖,发现缸中酒已见底,刘伶垂头坐于酒糟上,妻以为刘伶死了,急得大声呼叫,谁知刘伶慢慢地抬起头,笑着对妻子说:“你不是答应我让我喝个大醉吗?如今怎么让我闲坐在这里?”其妻啼笑皆非,知道无法让他把酒戒掉,只好任他日日长醉。
刘伶性情旷达,不为礼教所拘束,常常喝醉了酒,把身上衣服脱光,裸体在屋里一边喝一边晃来晃去。一天,有人去访刘伶,见他如此模样,实在看不下去就讥讽他说:“你也是礼教中人,似这等行径实在有失体统。”刘伶听了,醉眼一翻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裳,你怎么跑到我裤子里来了?”客人哑口无言。